Holistic Education
整全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             Email: info@holisticedu.us     Tel & WeChat: (484) 320 0936             Login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江岚教授的讲座

图片和文字都在下面

需要将音频播放器固定在网页顶部吗?
是        






讲座的文字稿

大家好,我想现在来给大家开始我们第五讲。第五讲呢,看起来一次可能也讲不完,所以我们今天先讲第一部分。

从前面几讲下来,我们现在讲到初唐。在贞观初期,所有的经学、史学、文学,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成就,都是弘文馆学士集团完成的。这个弘文馆以太宗早先的秦王府的文学馆为班底,整合了原来太祖的武德旧臣和废太子李建成的那个东宫学士集团,还有他弟弟李元吉的齐王府的学士集团,一时间这个天下文化精英都在弘文馆里面济济一堂。

我们先前讲过魏征,我们一开始就讲他的《述怀 . 出关》,写得那么壮怀激昂,魏征原来就是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里面的人。弘文馆学士他们来自不同的政治集团,其实代表着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也代表着当时唐代不同的主要的文化势力。他们是朝臣,担当朝臣的职责,促成了这个关陇、山东和江浙三大主要文化势力,这种南北的大交流和大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弘文馆也作为朝廷最重要的一个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文制、建设新潮文化的一个大平台。

弘文馆学士身份的多元化,从诗歌创作来讲,肯定会带来风格的多样化。初唐前半个世纪的诗坛也不是只有像魏征和他们这样子建安风骨的复古诗风。当学士们把南北文化都带进弘文馆,他们的创作一方面不能够摆脱自己本身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的这个背景,另外一方面,这个南方人对北方文化、北方人对南方文化,其实也充满了一种从心底里出来的喜爱。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结果吧,我们大家平时在生活里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太宗君臣虽然口口声声、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朝诗风,他们在创作当中也还是有一份控制不住的喜爱、学习和模仿。所以即便是我们前面提到太宗他自己的作品,和他的诗教理论、诗教政策,实际上是不能够完全对接的,他留下来的诗歌几乎全部都是宫体。

我们前面一讲已经看过了太宗,这里要讲到另外一个诗人了。大家都应该还记得,我们讲过一个残句,叫“枫落吴江冷”。在我们讲这个残句的时候说到写下这个句子的那个人叫做崔信明。他自己觉得自己诗写得不错,然后吹牛说他的诗歌比李百药还要厉害。那这个李百药何许人也?他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就要来看看这个李百药。

李百药这个人首先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史学家。他出生在北齐的一个官宦人家,他父亲就是很有名的史学家。这个人生来多病,像林妹妹一样,自打会吃饭就需要吃药,所以他家里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叫做百药。他家学渊源,博闻善记,七岁就能写文章,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神童。北齐被隋朝灭了以后,这个杨坚,隋文帝,其实挺赏识他的。可是后来他和隋炀帝不对付,就被迫辞官还乡了。到陈隋入唐,他已经是花甲之年,得到太宗李世民的重用,让他去修史。他用十年的时间,修成了《北齐书》五十卷。

他在《北齐书》里讲到一个故事,说东魏的时候,有个丞相高洋要篡权。高洋这个“洋”是海洋的洋。他就逼迫当时的孝静帝,叫做元善见,让位给他。后来又把孝静帝毒死,还扬言要斩草除根,要灭绝元家这个皇族所有的人。这个时候,元家有一个人叫做元景安,这个人就很害怕。他就去和他的兄弟们商量,说既然姓元的人都要被杀掉,那我们不要姓元了,改姓高吧。他有一个堂兄叫做元景皓,听了就很生气。他就说:“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元景皓的这句话,后来就被这个元景安告诉了高洋,高洋就派人把元景皓抓走杀掉了。这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出处,这是李百药写下的句子。

李百药修史的文笔很凌厉、很冷静。在他修史的过程当中,对宫体诗也用了很多批判的词汇,一本正经。可是他诗歌创作呢,却还是沿袭宫体诗的风格。我们先来看一首他的《秋晚登古城》。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作品。首联是“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的题目就一下子把他的感慨抒发出来了。日暮时分,四野都很空旷,他注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他很怅惘地登临在苍凉的古城上,心情很寂寥。他一开篇的眼前实景的描写,就渲染了一种很萧瑟凄凉的氛围。我们讲了李百药首先是一个史学家,所以他有很多同类题材的创作,就是一种怀古的创作,比如“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之类,都是这样的情绪,比较萧瑟,比较凄凉,这和他近距离地经历过王朝的兴衰更替,经历过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是有直接原因的。

接下来的一联就是从首联生发出来的客观的景象,在他主观的情绪里面,更加萧瑟荒凉了。他说“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墉”是城墙。“堞”,这个东西呢,它是我们看见城墙上像那个牙齿一样的那种矮墙叫做“堞”。所以他这里说的“颓墉”,就是在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这些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不时又被惊起。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城下灌木丛的上空升起一股孤烟,渐飘,渐散,渐远。这里我们需要讲一下的是这个“孤烟”。“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这个孤烟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里面的孤烟,我认为是一样的。“孤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就是孤独的一股烟。很多的书上解为炊烟,我认为是不对的,逻辑上它不对。前面一句明明说这一股烟是“萧森灌木上”升起来的,怎么可能是炊烟呢?王维笔下的千里大漠,万里黄沙,上面也根本不会有什么炊烟。那么这究竟是什么烟?而且为什么是独独的一股烟?

我们前面也提过,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唐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一定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读来觉得不合逻辑,那肯定就是我们理解错了,而不是前人写错了。我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想到了,这个“烟”应该是烽火的烟,所以才会在荒城大漠燃起。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的解释,也有很多地方确实解释为烽烟。通常烽火是用狼粪和其他动物的粪便混合做成的,所以它燃烧起来的烟特别浓,特别黑,所以才能飘得很远依然能够被看见,即使在白天也还是很显眼的。可是我们说狼烟四起、烽火连绵不是在打仗吗?这个李百药,或者王维,怎么还有闲情在这种烽火燃烧的下面吟诗呀?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唐代的烽火制度了。烽火的使用在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在发现敌情之后,根据这个情况的缓急,燃多少堆狼烟、报告多紧急的军情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么在没有战事的时候,没有战争、没有险情的时候,也要在每天黄昏的时候,点一堆烽火报平安,这个叫做平安火。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百药或者王维的孤烟都是黄昏时分,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的就是平安火,那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所以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才能够写得那么平静;所以李百药的诗句到这里,“孤烟生”之后,才会转出下一联:“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迷,景色在诗里面开始明媚起来了。很显然诗人内心这种怀古的感慨的忧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不过李百药饱经沧桑的基调总是很难变,这个“霞景”虽然明艳,但毕竟是“余照”。 “露气”虽然清新,但毕竟还是“晚清”。经过这些精心的铺垫,他的诗意很自然地过渡到尾联:“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敝,但是却不能让我的心志就此平息。这个结句呼应前面,如果说开始的这个“怅然临古城”只是他淡淡的怅惘,那“此志安可平”到这里是很强烈的抒情了。那李百药身处在这个颓败的古城,内心不可平息的心志究竟是什么呢?当然可以是对千古兴亡事的思考,也可以是他安邦定国的大理想,也可以是他老骥伏枥的自勉,更可以是这一切思绪的总和。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之间很流畅,用字也很考究,和魏征的那个《述怀 . 出关》有得一比。不过魏征的情绪慷慨刚健,李百药就比较沉郁,比较苍凉。继续我们上一讲提过的,宫体诗也不是只有女性主题,也不是只有宫廷内容的。李百药他还有两首《火凤词》流传下来,也很有名,就是被儒家批判的那一类典型宫体诗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一首,就是《火凤词》的其中一首。

“佳人靓晚妆,清唱动兰房。影出含风扇,声飞照日梁。娇颦眉际敛,逸韵口中香。自有横陈会,应怜秋夜长。”整首诗字面上很华丽,营造的这个画面也很美。晚上,美人装扮得整整齐齐,在装饰得很华丽、很芬芳的房间里唱歌。“清唱”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清唱,而是歌声婉约清亮的意思。她是为什么唱呢?唱给谁听呢?这个时候其实无关紧要,因为李百药写的虽然是实景,却不一定是实情。

《火凤》是一种舞曲,李百药这两首是现今仅存的两首火凤词。当时这个火凤舞,它的舞姿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支用羽毛扇作为舞具,而且是双扇并用的一种软舞曲。所以从视觉、到听觉、到嗅觉,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李百药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袅娜柔媚。这个美人的身形随着双扇轻轻摇晃微风,轻盈婉转,这是“影出含风扇”。唱到高音处,这个歌声飞到屋梁上,余音缭绕不绝,“声飞照日梁”。她且歌、且舞唱得很投入,“娇颦眉际敛,逸韵口中香。”是她的情态,也是她的动态。这个画面真是活色生香!而这个画面、佳人、以及她的歌,今夜都属于李百药,都是为了他。于是归结到“自有横陈会,应怜秋夜长。”这个结尾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说起来话就有点长了。

我们说过李百药原来是北齐人,他后来又为北齐修史,他对这个短命王朝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所以顺手就拿过来用一下。“横陈会”这个典故是从北齐后主高纬那里来的,高纬这个纬就是经纬的纬。这个人很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一个昭仪,叫做曹昭仪。当时他的皇后姓穆,这就打翻了他这个穆皇后的醋坛子。穆皇后想来想去哪,她觉得自己身边有一个宫女,很会伺候人,精通按摩,人长得也不错,就给高纬送过去了,想要借这个侍女来打压曹昭仪。跟当年武则天被从道观里面接回来情形是差不多的。结果曹昭仪确实是被打压下去了,这个穆皇后却没有讨到什么好。因为这个宫女立刻宠冠后宫,这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妖女冯小怜。这个冯小怜不仅长得好,很会伺候人,而且她的那个长得好吧,她不是一般的好,她的脸长得很漂亮还不算。她身体的曲线,还有肤色无一不好。而且她的身体据说非常特殊,夏天像冰象玉一样,让这个高纬可以抱着乘凉,冬天像棉花,像火一样可以让他抱着取暖。所以高纬这皇帝对冯小怜迷恋的不得了。而且这个高纬也是一个那种很典型的很昏庸弱智的皇帝。他对冯小怜的这种迷恋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生怕别人不懂得,他得到了这么一个天生尤物。白居易说,唐玄宗有了杨玉环之后,是“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个高纬还是上朝的,可是他让冯小怜一丝不挂陪着上朝。因为他觉得冯小怜的这个身体简直就是好得不得了,不仅要自己看,还要让大臣都看。后来李商隐的《北齐》诗里有“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指的就是这件事儿。到了北周的军队攻入晋阳,这个高纬被抓起来亡了国了,他也不在乎。他求北齐的这个君主宇文化及把冯小怜还给他。宇文化及说冯小怜这么一个妖女,立刻抓过来,一刀就砍掉了。讲完这个故事,大家就应该知道李百药“自有横陈会,应怜秋夜长“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这种词句唯美浪漫,情境非常旖旎柔媚,而诗意有时候比较暧昧。就是我们先前说的,宫体诗中艳情主题这种泛色情化,李百药这一首还算得是含蓄的。宫体诗里面有一些的确是很浅薄下流,都没法看了。



讲完了这个李百药呢,我们要讲一讲初唐还有一个名家叫虞世南,那就是跟李百药完全相对了。虞世南是初唐的名臣。而且是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上的24勋臣之一。虞世南不仅是诗歌名家,他也擅长书法。他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在日本的学界就对薛稷不太以为然,把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称为初唐三大家 ,这是在书法上。但虞世南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他在书法上的造诣都是很高的,是得到肯定的,我们在SLIDES上面我也附了一张虞世南书法的截图。

虞世南原来是陈隋的旧臣,他的生性很耿直孤傲,隋炀帝虽然喜欢他有才能,但对他这个性格觉得很头疼,所以也并不怎么重用他。他在隋朝当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他有一个兄弟叫作虞世机,人就很机敏,而且又很懂得花言巧语去哄隋炀帝,隋炀帝很喜欢他。所以虞世机家里很有钱,可是虞世南家里面就贫穷,反正没钱,不过他忠君的这个节操却是非常坚贞。等宇文化及打过来要杀死隋炀帝的时候,虞世南抱住隋炀帝,请求代隋炀帝去死啊,可是宇文化及不允许,就把隋炀帝杀掉。隋炀帝被杀了以后,这个虞世南悲痛得要死,伤心得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后来被窦建德抓去,又跟着窦建德降了秦王李世民。这样他就很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太宗朝大家都知道魏征很厉害,其实这个虞世南也是相当厉害的。太宗称赞他有五绝,哪五绝呢: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而且太宗称赞他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就这么高的评价。那么《咏蝉》这首诗是虞世南的代表作。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又暗示着他自己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有很强的象征性。虞世南长相温文儒雅,而且我们刚才讲的他很瘦。书上说他似乎连自己身上的衣服都好像穿不住,但是这个人意志坚强,为人正直。他没有把自己比作什么鲲鹏鹰虎,而只是比做一只蝉,也是他性格老成谨慎的一种表现,当然同时也是他心性高傲的表现。

为什么说《咏蝉》就表现心性高傲呢,因为陆机有过一篇那个《寒蝉赋》,在寒蝉赋的这个序里面,陆机说“蝉有六德”,叫做:“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你看陆机把蝉说得这么好。说一个人只要像蝉一样,就是可以事君,也可以立身了。这个是后世通过咏蝉来言志的一个最直接的出处。所以我们说,虞世南把自己比作蝉,通过咏蝉来言志是他志向很高心性很高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他一开始说“垂緌饮清露”,这个“垂緌”本来是用来形容蝉这个下巴上的细嘴,就伸出来两条长须,那这个“緌”不是一般的丝线,是古代官帽打结之后垂下来的两根带子,代表的是身份的显要。这里,他是刻意要用“贵”来和后面的“清”相生相对。这个高贵的蝉,他用细嘴吸吮的不是别的,是“清露”。这里的语义双关,是用比兴的手法来表明为官应当清正廉明,拒绝腐败。接下来“流响出疏桐”,因为立身高处,所以“蝉声”能够流利响亮,而这个高处还不是普通的什么大树,是梧桐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意象里面,梧桐是一种非常高贵的树。而且是灵异的树,大家都知道传说中凤凰是不会停留在梧桐以外的其他树上的。同时梧桐也是制作古琴最好的材料。所以梧桐树,从诗经的时代开始就是品格高洁的象征。“清露”在这里又和“疏桐”相互承接,说的是蝉鸣响亮,也说的是曲高和寡。高居梧桐树上的蝉自然和别的虫类甚至和自己住在别的树上的同类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高傲吧不是一般的高傲。接下来引出“深远”和“秋风”的呼应,既是写景,更是抒怀。虞世南在这里说贵不见得必然能够清,清却不一定要凭借着贵。为官做人的品格高洁,必然能够成就事君立身的正直廉明,不需要任何其他外界的什么助力。所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托物寓意的一个名句,清华俊朗,很为后世所称道。正是因为虞世南通过吟咏禅的品格,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儒家士大夫雍容儒雅的风范。那同样是咏蝉,蝉是一个很典型的一项意象,唐代其他人也咏过。刚才我们讲了李百药就咏过。李百药的诗句,说的是“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显得孤苦寥落。后来到骆宾王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就充满了一种被压制被逼迫的痛苦。到李商隐又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那就更是很愁苦无奈的牢骚了,和虞世南的这首《咏蝉》格调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说的初唐诗人是寒山。我不知道我们大家有多少人听说过寒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他的诗歌。寒山子是唐代继王梵志之后贞观时代又一个神秘的诗僧,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长期隐居在天台的翠屏山。那个地方,即使是在酷暑也积雪不化,所以又叫做雪岩,他给自己取个佛号叫做寒山子。传说他很喜欢写诗,往往吟得一篇一句就随手题刻在山上的树尖石上,后来的人录下来得到三卷六百多首,流传到今天的差不多还有一半,差不多三百多首。寒山诗的语言浅白,乐府民歌的风味很鲜明,他写的内容多数都是描述山陵野趣呀,世态人情啊,用比较形象生动的这个比兴手法去演说佛理。他的诗风清寂幽冷,很有特色,这首“杳杳寒山道”写的是他居住的,就是那个寒岩周边的景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名篇。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杳杳”、“落落”这两对叠字,先说路远山偏,再呈现荒野水寒,山中的整个氛围是寒冷的,整个画面的色彩也是寒冷的。“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啾啾的细碎的鸟语反衬出空山的冷落,所谓“鸟鸣山更幽”就是这样的意思。“寂寂”是冰泉冷涩的无声,和鸟鸣又形成对比,更说明寒山道上的荒僻不见人迹。从前面四句这种静态的不规则的自然景物描写,进入到下面一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这个动态的鲜明的节奏开始出现,人物也出现了。

“淅淅”是风一阵阵吹过林间的声音,而这个声音用人的脸去承接,“淅淅风吹面”,这种声音有一种和体温完全不同的质感,一种连续不断的冷硬的寒冷的触觉。“纷纷”是雪落不停,是这个诗人攀登寒山道的脚踪。随着他的身形迎风踏雪,前面视觉听觉上寂静的空白被打破了,声色、触觉一层一层展开逼近,归结到他最后的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朝”和“岁岁”都是时间的概念,叠字联用是极言时间的悠长。诗人长年累月置身在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也不知道季节的变化,可见他的心境是多么淡漠,多么幽独而冷静,和前面的山、水、风、雪营造的氛围很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整首诗的情境是寒荒的,意蕴也是幽深静寂的。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去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全诗的八句,每句都连用叠字开头也是非常少见的。顾炎武先生说过,诗其实用叠字最难,用得不好就落入杂乱绪繁。寒山子这首诗的叠字看起来都是信手写出来的,却是难中见易。“杳杳”两个字,深化了一种幽暗的深远的色彩;“落落”,呈现出这种疏阔的空间;“啾啾”是有声的断点再续;“寂寂”是无声的漫无尽头;“淅淅”很强调风动的一种质感;“纷纷”就描摹出雪舞的这种形态;“朝朝”和“岁岁”虽然同样是指时间,可是有长短概念的区别,连在一起就特别显得时间的漫长。这八组叠字包括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和名词,词性各不相同,描摹的对象也不一样,各具情状,又统一和谐贯穿,盘旋着,浑然一体。所以这整首诗也进一步获得了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大大增强了这首诗歌的感情色彩,真是叠字运用在诗里的千古佳作。

我刚才提到寒山,就问大家知不知道寒山这位诗人,有没有看过他的诗歌。因为寒山作为一个初唐诗人来讲,他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一直并不耀眼,他的作品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海中也从来没有受到过特别的重视,可是我要特别和大家来讲他,因为寒山幽隐山林的生活方式,他自由放达的个性,他超脱现世的思想境界,让他在千年以后和美国“垮掉的一代”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他本人成为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年轻一代顶礼膜拜的偶像。对他的作品的译介也成为美国翻译文学的经典作品。

英译寒山诗歌的影响遍及美国整个文化界,而且从那个时候开始持续到今天。最早向西方世界译介寒山和他诗歌的是一位英国诗人,叫Arthur Waley,他1954年在美国的《文汇》(Encounter)杂志上发表了英译寒山诗歌,大概有20多首,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到1958年,Gary Snyder的《寒山诗歌(Cold Mountain Poems)》 译介寒山诗歌24首,在美国的《常青评论》(Evergreen Review) 杂志上面发表,一下子把寒山诗歌推向了美国文坛瞩目的焦点。Snyder后来先后出版过两本诗集,一个叫《碎石集与寒山诗》,还有一本叫做《诗的山脉》,也收录了他1958年最初的寒山诗歌的译文,全部都是寒山的隐逸诗作品。我们前面提到说寒山300多首作品,并不是全部都是隐逸诗,那Snyder选的全是寒山的隐逸诗,这些寒山诗歌成为美国近现代诗坛上的小经典。等到后来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垮掉一代”的作家叫做杰克·克洛厄Jack Kerouac,采用Snyder英译寒山诗的经过,还有他所理解的寒山的精神作为他的小说《得道流浪汉》(the Dharma Bums)的重要情节。我把这个小说的截图也给大家看了,这个小说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因为这样,又使得寒山和施耐德双双成为美国青年的偶像。到70年代以后,英美两地出版的几乎所有英译禅意诗(Zen Poetry)的主题编选或者主题译介的诗集当中,一定会见到英译的寒山诗。由此可见,寒山诗的这个影响,它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

施耐德很清楚的表述过,他在当时也就是上个世纪中期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他要借寒山来表述自己的文化态度的这个意图。他说他要在美国的大众文化里面植入东方文化的特质,并继续沿袭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来巩固美国文化自身的大传统。我们说如果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美国诗坛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主要在于学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庞德和洛威尔他们为代表进行的是诗歌创作形式上的一种变革,那么到这个时候施耐德和王红公他们共同推动的,是唐诗文化对美国诗坛精神气质方面的影响。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简单地呈现客观的意象去反映这种主观的感觉或者体验的一个形式的层面,而是追求通过意象结构去表述去达到一个超然的境界。比较简单地说,他们从创作思想、诗美意境、语言形式和艺术技巧等等方面,都开始全方位地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和启发。唐诗以及唐诗所携带的文化元素,不仅仅影响了个别诗人的创作,更体现在整体性的一个文化潮流之中。唐诗对英语诗歌的影响,从形式上的模仿化用到文化精神上的汲取和融汇,这个过程当中施耐德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而施耐德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凭借的就是寒山的诗歌。

另外一方面,过去在我们本土的唐代文学研究这个整体的格局里面寒山研究是根本不受重视的,研究界投入的力量也不多,发表的成果也很有限。但是自从上个世纪中期以后,寒山诗在美国被重视的这种情况再传入到国内,大大推动了中国本土的学术界对寒山诗歌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不仅仅是探讨寒山这个人,寒山诗歌传播和情况的学者数量增多,同时不少的文学史的著作也改变了对寒山只是一笔带过的简单化的做法。也就是说寒山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使得寒山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了一定的地位确认,实际上这种来回的现象表明,随着我们现在时代的进步,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和交流已经进入一个更自由,更开放,更有效,实际上也更平等的阶段,我们说这是一个平等互证、双向阐发的阶段。要把这个现象介绍给大家,实际上是我在这里特别要讲一讲寒山最重要的原因。我们今天眼看时间又到了,所以这个第五讲呢我们前半部分已经讲完,下一次我们再讲后面的一半,谢谢大家!





语音、文字和图片的版权归江岚教授所有。感谢授权分享!

文字由软件自动产生,有些地方可能转换不到位。感谢以下老师合成语音,校对文字,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文胜、顾庄华、江岚、秋香、姒玉明、王君、吴题、颜善文、周磊。

网上听来终觉浅,为了深入学习,加强记忆,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和我们一起来校对江老师讲座的文字稿。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