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
《整全教育中文》最后一册最后一课【超越平庸】 2011年初春的一个礼拜天,中文学校四年级的老师临时请假不能来上课。由于找不到其他人,我只好去代课。当我走进教室时,看见同学们都在喧闹,请他们安静以后,我就开始上课。但我事先毫无准备,不知从哪里开始,只好先提问:喜欢学中文吗? “No!!!!!!”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什么呢?”我接着问。“too boring”,“too fake”,“too dull”,“too childish”,这些是他们当时争先恐后说出来的理由。若不是他们这样直率地讲出来,我可能会一直以为我们的中文教学挺成功的,没想到事与愿违。从2007年建校以来,老师、家长和学校的管理队伍都奉献了时间、精力和辛劳,谁知他们却学得叫苦连天,这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不解和失望。然而,仔细一想,他们不喜欢学中文的理由中并没有“too difficult”或“too hard”,暗示了他们可能不是讨厌中文本身,只是无法接受课文内容而已。于是,转念一想,这不正说明他们不仅聪明,而且有品味、不甘平庸吗?对这样的学生,我不应该失望,而该充满希望才对呀! 本来,中文是联合国使用的正式语言之一,全世界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讲汉语。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独具匠心的汉字体现了几千年前中国人的智慧,比如说“危机”这个词。“危”表示不安全,处在困难的时候或境地,“机”表示机会、转机,“危机”暗示了遇上困难的时候或处境时,也有机会、转机同时而来。那么,我们的转机在哪里呢?既然不喜欢课本的内容,那就更换教材吧。但遗憾的是当时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教材,我就问他们如果由我来编写新的教材,是否愿意继续学呢?他们都欣然同意了。 编教材涉及到选材的问题。怎样选材呢?针对他们列举的不喜欢学中文的理由,我着重考虑了课文内容是否有趣、真实、欢快、有挑战。在尝试着编出三篇课文后,他们都觉得可以接受,我就继续编第四、第五篇……我一边编,一边教,他们一边学,一边问,并直率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和感受:“《出埃及》太难了”、“《论语十则》有什么用处?”、“《三文鱼的回游》让我再也不想吃三文鱼了”、“我拿《狗颂》和《察言观色》去劝说我父母养狗”……虽然他们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编出好的课文,但能告诉我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课文。否则,我可能会南辕北辙,他们也很难迎来转机。 如同对音乐的旋律,他们对文章的思想、语言的魅力似乎是天生就可以感知、领会和欣赏。这是第五册第四课《凡事感恩》里的一段:“除了自转,地球还能环绕太阳公转,我们因此才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春天让大地披上绿色的衣服,花朵穿上彩色的裙子;夏日里我们扛起太阳伞,奔向欢腾的大海;秋风吹落满山的红叶;冬雪迎来新的一年。我们是否为之感恩呢?” 一位同学说有点像读唐诗的感觉。这是第七册第一课《互助债》里的一段:“邻居的圣诞彩灯都亮起来了,漫天飞舞的白雪装点着节日的夜晚,图书馆旁边旗杆上的星条旗在寒风中飘着、摇着。千家万户可能正坐在火炉旁,谈论那个美丽的传说──圣诞夜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圣诞老人四处奔忙送温暖,献爱心。他其实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人类能够关怀、助人、行善、奉献的象征。” 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同学说太美了,让人安静下来,不想说话了。 不仅如此,他们对汉字也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因此常常会问一些极好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朋友的“朋”是两个“月”字,为什么“处”和“外”,“人”和“入”如此相似? 为什么观察用“察”,查找用“查”,联合国用“联”,连续剧用“连”,端午节的“端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像“春节”、“中秋节”那样可以望文生义? 师范大学的“师范”是什么意思? 他们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心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让我也不停地学,不停地问,不停地改,从而完成了《整全教育中文》的编写。他们在学文字、语言方面的知识时,也兼顾了品味、审美和文学,并熟悉、接受了整全教育的理念:善于反思既成的观念,勇敢、清楚地表达思想,冷静地慎思明辨;注重细节和关联,有条不紊地掌握和积累知识;关怀社区,学以致用;在不屈不挠地与人竞争的过程中,也学习情绪管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在传承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传递着高尚和卓越。 作者:姒玉明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