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讲座的海报、录像和PPT |
过节了,说说和感恩节有关的人──清教徒。 他们的历史背景:16世纪上半叶,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欧洲大地。运动的发起人有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约翰·加尔文。运动的纲领就是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的教条和仪式。英国也开始脱离天主教进行改革。但是英国教会的改革不彻底,保留了许多罗马天主教的残余,许多基督徒想按照《圣经》彻底净化教会,并由此而受到教会的迫害。其中的一些人获得允许离开英国,到当时的英殖民地美国(当时没有美国,叫新英格兰)Virginia开辟根据地(但结果是在Massachusetts就歇脚了)。另外一些人留在英国坚持斗争。这两类人都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但本文所讲的是在美国的清教徒,就是在1620年,乘“五月花号”船驶向美洲,前往新英格兰寻找宗教生活自由的人,以及后来步其后尘,陆陆续续不断从英国加入他们队伍的基督徒们(到1640年,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移民已经达到2万人; 虽然乘“五月花号”船的那些人一般被称为“天路客”,英文是Pilgrims。不过,Pilgrims were Separatist Puritans)。 这些来到新英格兰的人,远比现今的土豪还要富有。他们有着双份的财富:已经在英国受到的迫害,又在新英格兰的旷野受的熬炼。有逼迫才能有作为!事实证明,正是在两个大陆受的苦难,使他们练成了雄浑的品格──没有畏惧,超越沮丧。他们那个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默默忍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像如今活在蜂蜜罐里,不差钱,无病呻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新三无主义者(觉得生活无意义、无激情、无前景)。直面逆境,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强不息,扼住生命的喉咙:抓教育,促生产,叫野草让路,向荒山要粮。 清教徒是教育的倡导者,办学是美洲清教徒的标志之一。他们到达殖民地几年后就创办了哈佛大学。后来的大部分常春藤学校的前生都有他们的功劳。具体有那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呢?讲三点: 第一,他们重视教育的理论基础来自对知识的认识。人不应该有很多恩典,却没有知识。热心没有知识犹如一团野火。信心以知识为根基;虽然用信心的眼睛看得见上帝,但也必须用理性的眼睛看见祂;因为虽然信心看得见高于理性的事物,但信心总是以理性的方式来观察的。无知在哪里掌权,罪就在哪里掌权。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反映出他们有整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二,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如今海外中文学校像雨后的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虽然都有目的,但是不见得有明确的目的。基督教教育的明确目的是:基督徒的栽培与成长,就是要先塑造人,因为人比事情重要。一个人知道多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在教育过程中变成什么样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人不成功,其它的成功都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了,其它的不成功也是暂时的。因此,他们的教育是整全的,从神学、哲学、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不是仅仅在技术层面上操作,更重要的是在灵魂深处建造,引导学生在知识、道德、情操、审美和品格等方面都得到均衡、整体的发展,成为既能纵向思考,也能横向思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人。 第三,说了半天,究竟由谁来教呢?清教徒们在谈论基督教教育的话题上,更多的是在谈论父母的职责,而非教师、学校。在他们看来,基督教教育始于家里,最终责任在父母身上。学校仅仅是父母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延伸。(下面这一段是我自己的感想:再好的学校,都只能传授已知的,甚至是过时的书本知识,不见得能用来解决漫长人生中的实际问题。然而,父母对儿女至性至情的温暖和仁爱,才是生命激流中永不停止、历久弥新的活力元素。) 结语:清教徒并不是一种宗教或派别。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态度、倾向、生活方式、价值观。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calling)”。 加拿大维真学院教授J.I.Packer说:在对天国的热情关注中,清教徒成为有秩序、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恳切祷告、目标名确、讲求实际的男女。他们把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将沉思与行动、敬拜和工作、劳动和休息、爱上帝、爱邻人和爱自己,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及其彼此广泛的义务,以一种彻底的勤恳谨慎,深思熟虑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姒玉明 © 2012-2023 by Yuming Si.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info@holisticedu.us |